周硕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DZ读书dzdush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这个陈桂林很不错嘛,没想到美国人疏忽的地方,他能发现问题,还解决了这个问题!”
林宗棠哈哈笑着,一脸满意的笑容在会议桌前坐了下来。请大家搜索!的
陈桂林的这一个小小的改进,只因为林宗棠当初多了一个心眼,要在场的美方人员签了一份保密协议,结果真是让人完全想象不到。
耐高压容器的钢铁材料当然不会是普通钢材,特种钢的另一个含义,也就是应用范围小的钢材。
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,就好像渐冻症的研发资源投入极少,除非有“冰桶挑战”这种吸引眼球的事件,否则很难有爆发性的投入,也就很难有值得一提的技术发展。
而特种钢也是一样,因为产量少投入小,很多处理技术都是从普通钢材的技术上搬过来,于是难免就带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。
好在特种钢附加价值高,提高技术指标也一样有相当可观的利润,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了改进的动力。但这并不是说,有节省成本的办法也不会去应用。
陈桂林的这个“发现”,能让压力容器制造成本减少至少10%。至于应用这种特种钢材的其他领域,能减少多少成本就更是不好说的事情了。
杜邦公司为了获得这项改进的授权,不仅取消了盛重对压力容器制造技术的授权限制,还不得不向盛重支付了三百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。
自打胡文海亲身示范了出售技术究竟应该怎么定价以后,现在国内好多企业也开始不那么“傻”了。
放在过去,如果有国外考察团来国内考察,有外事部门的协同,再加上对外国人节操的过高估计和对国内技术的“自卑”,可没少有这种被人把自家技“考察”走的事情发生。
再加上两步发酵法维生素c的案例在前,国内现在多少也知道技术在国外是个很“值钱”的东西。技术的出售,不是按照开发过程中支出成本进行定价,而是根据技术在市场上能够获得的利润进行定价,多少算是此时国内研究所和企业的共识。像参考消息和工人日报甚至是新华日报,都有连篇累牍报道过国内技术在国外卖出高价的事情。
像这种能大涨国人心气的报道,报社们总是只有嫌弃不够多不够大的时候,冷嘲热讽冒酸水的论调绝对说不上是主流。
三百万到了盛重手里大概能剩下一百二三十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也不过是四五百万罢了。对三万职工的盛重来说,大概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支出。但帐可不是这么算的,有了这笔生意打响招牌,盛重再运作一下,很快国内企业界都知道了,盛重是能把技术卖出国去的单位。
由此带来的品牌效益,可就不止是四五百万人民币能够衡量的了。
厂里当然对这样的结果相当高兴,连带着作为技术的发明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