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六章:大明帝国的第一块基石
煌煌华夏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DZ读书dzdush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建文十一年的国庆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,通政司连着几天加刊了无数的报道发行地方,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。
白天的时候,朱允炆在华盖殿为各省前来的军政主官、在京内阁阁臣和各部尚书颁授勋章,只不过这次大范围的授勋,授予的并不是文武等阶勋章,而是纪念性质的‘一五纪念奖章’,用以纪念表彰所有受勋者在一五计划中的突出贡献。
而等到国庆结束之后,也就意味着大明正式进入‘二五时间’,各省的军政主官便开始陆续离京。
同时离京的还有最新任命的漠庭三都户主官,分别是原西南山地军百户、死守咸子关的忠毅伯刘铮,自打第一次征刀甘孟战役后,后者便被留在京营,这些年虽然没有如马大军那般耀眼,但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稳定提拔,直到官抵正二品加授龙虎将军衔,京军大营某师指挥使。
另两位则是五军府推荐的袭长兴侯爵耿炳文嫡幼子耿瑄,内阁推举的吏部右侍郎杨荣。
新一届的三部都护便算是这么定了下来。
至于上一届的三人,朱高煦正随楚王朱桢征察合台,宋晟病故,徐玉和还差两载春秋就要到线,中枢也没有合适的位置空缺给他,后者也干脆,索性直接向朱允炆递了辞呈,回乡含饴弄孙,颐养天年去了。
而在浩浩荡荡的离京人潮中,云南的队伍中多了十几名英气冲天的悍将武卒。
在南京冷藏近两年的马大军,终于得以离开这里了。
虽然云南都指挥使的职衔没有被恢复,但皇帝却封了马大军一个更高的军事职衔。
西军都督府右都督。
从这一刻始,马大军就算是位列一品了。
“此番你回归西南,便是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会战,因为朕觉得,在那片土地上,所谓的北德里苏丹的荣光不应该再继续存留下去了。”
这一次马大军去西南,第一任务不再是掠夺,而是灭国!
所以在这第三次征印度之战,朝廷给予支持的力度也是最大的。
自长江口、福州港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、后勤物资扬帆南下,向着交趾开始进行输送,同一时间,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西四省的都司辖下的省府军也开始动员,除了云南的十万正规军之外,计划再动员十万人进攻印度。
除了大明本身的军事力量投入之外,西南六国朱允炆也都写了手谕,要求六国此番组织一支人数更甚早先两次数量的联军,最少不能低于三十万人。
合军五十万,一战灭德里!
“这场仗,怎么会打那么大?”
刚开始的时候,听说皇帝要发动一次规模如此弘大的灭国战,朱棣是吓了一跳的。
“西北还在打仗,西南的规模又如此大,两地同时用兵,压力太大了些。”
在这一点上,夏元吉本身的预算是多批两千万出来,现在到好,翻了一倍有余。
“就是因为西北在打仗,所以朕才决定让西南打一次大的。”
叔侄二人在总参府的大厅内守着巨大的沙盘来回走动,几十名参谋官跟在身后,手里拿捏着无数的小旗、军队模型,随着朱允炆、朱棣两人的话,不时在沙盘上插放更换。
“六叔之前送来的军报,斥候已经开始探查到帖木儿汗国游骑的踪迹了,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撞上交手,帖木儿汗国不可能坐看咱们吃下察合台后,西征直接威胁到撒马尔罕的。”
眼神自天山山脉南移,过乌斯藏到印度,朱允炆的手指点在德里处,而后又北移。
“这里叫什么名字?”
“开伯尔山口、兴都库什山。”
一名熟稔西南地理的参谋一张嘴,朱棣就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。
“陛下是想,大军攻入德里后,转道北上,沿兴都库什山北上喀布尔,然后与老六的西北军会合,一口吃下撒马尔罕?”
这实在是太恐怖了,皇帝的胃口那么大?
朱允炆没有正面回应朱棣的问题,而是说道。
“朕前些日子恰好收集翻看了一些蒙古史,这条路是当年铁木真追击穆罕默德五世之子扎兰达时走过的,另外马大军向总参汇报西南见闻时不也说过,十几年前,帖木儿那个跛子跟北德里苏丹国也打过一次,当时帖木儿的军队也走的这条路,一路攻到德里,几乎全歼了德里苏丹国的联军。
足可见,这条路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军事要道,咱们得把这条南丝绸之路攥在手里啊,将来北上与否不重要,重要的是咱们需要攥住战争的主动权。”
北德里苏丹国虽然是突厥裔军事贵族后代成立的,跟帖木儿是本家,但人都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,北德里苏丹王国踩在数千万印度劳奴的脑袋上,突然就觉得自己那么牛没必要听别人指挥啊,也就不打算继续给帖木儿面子了。
嗯,结果被跛狼虐的老惨了,继位的苏丹马赫穆德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帖木儿的脚下摇尾巴。
“德里所在的恒河平原是好地方啊,这片土地往南延伸到巴赫曼尼及南印度,生活着数千万计人口,有着取之不竭、用之不尽的人力,也是一个巨大的粮仓,咱们想要几百甚至永久性的占据这片土地,必须要掌握这条军事要道,以此来遏制将来帖木儿汗国的外部威胁。
所以朕这次才决意掀起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征西南战役,覆灭北德里苏丹国之后,即使一时半会灭不掉南印度上那些零星散碎的国家,起码也要实现对北印度及恒河平原的绝对控制。”
国内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,二五计划也开始迈步了,朱允炆心中的外殖民政策也到了该落子的时机。
环顾整个大明的周遭,还有比印度更适合殖民的领土吗?
这可是约翰牛帝国的基石啊。
从北德里苏丹王国到莫卧儿、再到日不落,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上千年习惯了做韭菜,他们不会反抗,不爱造反,甘之如饴的当乖宝宝,做农奴,偏生,又距离大明如此的近。
简直就是天赐大明的礼物。
参考东印度公司的报告,印度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产资料,超过八成几乎都通过海运输送回了约翰牛本土,使得约翰牛本土可以放开手脚全力发展工业革命,建造工厂、发展军工和金融业。
本土的百姓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严苛的劳动,就能处在极低生活成本的宽松环境中。
随着本土脱产者数量的增多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宽松,自然而然引申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,更重要的一点,便是使得教育的进步,因为越来越多的本土国民可以安然舒适的在国内接受教育,这些孩子在明亮教室内读书学习的背后,是无数印度农奴的血汗,而这些孩子学成之后就会投入到科研之中,发明出更多、更有威力的杀伤力武器,继续盘剥镇压海外那无数的殖民地。
这便是‘良’性循环了。
大明的二五计划主题是什么?
首先帮助大明百姓实现温饱,西北、西南地区不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,东部沿海地区和直隶地区的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提高。
除了国内想办法以外,掠夺和外殖民是最快速的捷径。
甚至,外殖民一年的成效,远超国内三年的埋头发展和积累。
这就是朱允炆的政治目的,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办法,就是发动战争!
并且,是大规模的战争。
靠着往前那般小规模的小打小闹,掳掠劳工的行为已经是不行了,朱允炆必须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灭国战,一战覆灭掉那片土地上所有的原统治阶级,扶持新的代言人。
“朕不会指挥打仗,朕只负责制定目标,如何实现这一目标,就要辛苦四叔了。”
叔侄二人分工明确,朱允炆这个皇帝负责大方向的把控和指路,朱棣就负责制定具体计划,而马大军,就是计划的落实者。
“想要实现陛下的目标,那么这场仗看来是真的非打不可,而且还要速战速决。”
朱棣沉吟着:“一旦拖到旷日持久,每年居高不下的财政军事预算就会对国内的建设压力加大许多。”
君臣二人达成了一致,很快,一份加有两人大印的诏令、军令抵送内阁和西南。
而朱允炆签署的这项谕令,成为了大明建立‘大帝国体系’的第一座里程碑。
标志着大明对外殖民的第一步,在建文十一年正式跨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