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墨青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DZ读书dzdush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除了战兵外,营区还招募了一个连队的辎兵,考虑到到台湾后不会立刻有大的战事,战兵也要做辎兵的事,辎兵人数并不多,仅够现在营区使用就够了。
现在大半的辎兵和水手们混在一起,搬运着早就堆积在一起的各种随军物资,这些物资多半是随第一艘船运过来的,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一起,现在被搬运上船。
大船已经收了主帆,只留下侧帆用来顺应风力,船只在涌动的波涛下不停的晃动着,还好风浪并未大到影响装船的地步。
到了午时,虽然小雨未停,和裕升这边的动静还是吸引了不少东江镇的将士来看,黄玉安赶到炊兵队的驻地,拿出自己的缸子打姜汤喝,大棚下有不少士兵在排队喝汤,人们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,看着东江镇的人在一旁观看,这些辽民出身的士兵们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。
到这时众人才反应过来,一会儿装船完毕就是人员上船,而自己就真要抛弃辽东故土,前往南边数千里外的海岛上了。
人们不知道说什么是好,有些人神色激动,更多的人还是一脸淡然,经过建虏入侵,生死间逃亡千里,又在皮岛苦苦捱活,所谓故土难离这样的话也算不得什么了,逃亡的辽民,不仅有在皮岛等沿岸各岛上的,也有很多人在朝鲜地界避难,数万人乘登莱来船到山东登莱避难,要真是故土难离,他们也不会走上逃亡之路了。
“黄先生,我这里避雨好,先生来这里。”
“先生好。”
“见过先生,我家小弟前日感染风寒,多谢先生开方子熬药。”
这些新军将士都认得黄玉安,见他过来,各人纷纷向黄玉安行军礼致意,他们行军礼时还有些不自然,动作生疏,神态有些扭捏,不管怎样,这些人还是习惯打躬,或是如辽镇军人那样打千行礼,要么就是下跪,在被严厉斥责多次之后,这些新军将士才习惯了用军礼向人致意问好。
黄玉安向人一一点头还礼,身为军医,他在礼节上就不那么讲究了,从一个研习杂学被人瞧不起的秀才,转身成为一名军医,黄玉安原本心里还有些别扭,如果不是被债务所逼,他是肯定不会走上这条路的,不过现在黄玉安的心思早就变了,赚银子很多不提,军营里呆着也舒服,除了难免辛劳,各种条件都很不错,从来没有餐风露宿过,吃的比在家里还好,加上眼前受到的尊敬爱戴,心理上的满足也很要紧。
卢大带着自己的一队人小跑过来,地上有些泥浆,各人的衣袍下摆都有些脏湿,到了长棚下,各人取了腰间悬挂的铁壶,开始排队打姜汤。
卢大原本也是炊兵,后来是炊兵队官,然后通过战兵训练考核成了战兵军士,再又成了战兵旗队级军士长,现在更是直接统带一个连队的新兵,这一切都是在被北虏围攻的过程中自然发生,在辎兵中补充战兵,甚至是军士和军官,这也是和裕升既定的章程。
“见过黄先生。”
卢大也要自己打汤,好在可以排在排头,用铁壶装了汤之后,手拿在铁柄上端着铁壶,卢大一边吹着热气,一边过来向黄玉安行礼问好。
“你今天走不走?”都是从大同过来,一路千里长途,又在这辽东海岛上朝夕共处,以前不熟也成了熟人,黄玉安看着卢大,也是一脸关切。
卢大咧嘴一笑,说道:“走,我是第一大队的,我们大队今天多半都走。”
黄玉安撇嘴道:“第四团,一二三大队,每大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队,每连一二三中队,每中队一二三小队,还真是省事啊。”
卢大哈哈一笑,说道:“好教先生知道,咱们就算学了几个月的字,仍然是觉得这样的名字省心省力,好记,往上写军报时也省了不少笔墨。不象先生此前是秀才相公,不怕用笔。”
“这倒也是。”黄玉安点点头,思忖道:“这样说我就是随你们一大队一起走了。”
卢大喜道:“黄先生医术高明,我等要仰仗先生了。”
黄玉安脸微微一红,他擅长的是小儿科,最近天寒,新兵家属中有不少幼、童和小儿生病,他治好了好几个,名声一下子传扬开来,其实在外科和骨科他还没入门,在内科上也就是刚入门而已。
正不知道怎么说时,黄玉安看到老段在远处招手,他赶紧道:“卢大你们在此,我还有事要做。”
“是,先生。”卢大语气满是崇敬的答应着。
等部下们喝完姜汤,用清水洗净铁壶,卢大在雨中立正,大声道:“一会本连在队头,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,不要叫东江镇的人看笑话。上船不能乱,你们的家人不会同船,但肯定一起走,各人都放心。心里要牢记军纪,违犯军纪的定定重罚不饶!”
……
毛永诗和毛永杰还是站在围观的人群中,他们披着斗篷,再加一层油衣,铁盔上还是不停的落下雨滴,打的他们的脸庞冰冷,下巴的胡须也被水濡湿了,感觉十分难受。
毛有俊已经奉命回铁山了,没有在这里和他们一起观看。
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,越看和裕升的训练营就越感觉东西很多,看似简单的一切都有着其中的道理。
毛永诗最想不明白的就是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原本一团散沙,来自辽东各地的这些辽民就被和裕升拢在了一起,大半的人都能令行禁止,看起来就有了兵样子,而且和东江镇的将士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“大帅也来了?”
毛永诗身后传来惊呼,他赶紧转身,果然看到披着油衣的毛文龙在人群的簇拥下走上前来。
人过中年的毛文龙满脸风霜之色,身形仍然挺拔如初,他威权甚重,一路行来,各人纷纷跪下行礼。
毛文龙见毛永诗等人也要跪下,摆手道:“各人不必多礼了,我来随便看看,不必叫人家看出来,还要多事。”
“是,大帅。”
毛永诗毕恭毕敬的答应着,毛承禄看他一眼,问道:“听说永诗你近来天天都来看他们操练,是否有什么心得?”
“还没看出来什么。”毛永诗呵了呵腰,态度恭谨的答道:“只是看的出来,他们操练甚严,也不在乎军粮储备,和裕升富裕之名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“就这些?”毛承禄有些不满,说道:“总不至于只有这么一点虚浮之见吧。”
毛永诗赶紧道:“小侄不敢欺瞒,只是确实所得不多,就是感觉和裕升对将士最重纪律,凡事很讲规矩,打饭排饭,吃饭禁声,令行禁止,听说他们连睡觉,起床,叠被,都有一定之规。”
毛文龙点头道:“约束确实很严,就怕有些过犹不及。”
毛永诗有些犹豫,他感觉和裕升的练兵之法还是有其道理在的,这般雨中操练,九边重镇恐怕没有一个能做的出来。
不过既然毛文龙这么说,打死他也不敢反驳,只是连连点头称是。
毛文龙也不在言语,站在原地观看。
训练场上的鼓声突然激昂起来,人们看到成纵队形态的和裕升军人开始列队,几艘大船都靠在岸边,那些要带走的军需物资已经搬运完毕了。
排成纵队的和裕升军人开始慢步向前,在鼓点声中,这些辽民组成的新军终于要离开辽东大地,奔赴数千里外未知的地方。
哪怕是雨还在下,还是有不少辽民从自己的躲雨处走了出来,神色复杂的看着眼前的场景。
第一批南下的是最早招入的新军,这些天的训练最少能叫他们保持队列整齐,当他们走到东江镇将士们所站的地方时,似乎是有人发觉了毛文龙,接着鼓点声一变,声调更大,更令人激动,东江镇的人们看到纵队前迈步向前的和裕升军人率先转头,然后行着和裕升特有的军礼,虽然没有下跪问安,但态度十分恭谨,也是叫人感觉到十足的诚意。
接下来一百多人一起齐涮涮的敬礼!
毛文龙有些踟蹰,他不知道怎么还这种礼,最终他只能挥手致意。
一百多人将胳膊放下,然后又是踩着大步离开。
接着又一个纵队如此,毛文龙并不厌烦,而是一个个的挥手还礼。
军人们踏着正步经过,溅起不少泥水污点,但没有人在意,这些辽民新军内心充满激动和感激,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告别辽东。
尖利的铜哨声响起,毛文龙看到第一个连队开始上船,军人们井然有序的迈步上船,接着进入船舱,更多的纵队扛着近人高的袋子走上船去,船舱满了,军人们开始站在船舷上往皮岛上看,第一艘满装的船被小船牵引着驶离栈桥,接着第二艘船也装满,前头几艘船把离开的军人装运完毕后,开始由和裕升的军人护卫,那些随船队一起离开的辽民家属也开始上船。
人群远不如军队有秩序,人们有些骚动,有一些离开的家庭难免有亲朋故旧,有不少人冒雨来送行,人们先是话别,说些祝愿的话,接着就有人哭出来,先是几人几十人,后来几百上千人一起哭泣起来。